当前位置:招商报 > 正文

激发向“新”动能,深圳光明科学城如何御“风”而行

编辑: 诚富 来源:澎湃广东 2023-12-27 16:41:57

导读:新时代新征程。近年来,置身于高手环伺的赛道上,光明区谋划了生物医药、新材料、脑科学等“8+5”产业集群。

11月21日,深圳医学科学院正式去“筹”成立,着力“打造生物医药的东方大湾区”;今年5月,联想全球“母本工厂”落地深圳光明,总投资额超20亿元,年产能超1600万台;今年4月,华星光电T6、T7项目相继投产,产能联合优化升级后每月产能达22.5万片;年初,北交所“一哥”贝特瑞加码产能,拟在光明区内投资建设年产4万吨硅基负极材料项目,总投资50亿元……这些大手笔,都传递了对新风向新趋势的研判。

\

新时代新征程。近年来,置身于高手环伺的赛道上,光明区谋划了生物医药、新材料、脑科学等“8+5”产业集群。站上“新风口”锚定“新未来”,光明何以保持先发优势,筑牢科学之城的“基本盘”?光明御“风”而行、持续激发“新质”动能的密码又是什么?

解码1:站位高

拥抱顶层设计,服务国家战略

从新能源到新材料,从健康中国到先进制造,光明为何总能遇见风口?从源头找答案,是光明科学城背后的国家战略。

被誉为“国之重器、科学山林”,光明科学城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先行启动区和核心承载区,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服务国家战略的定位,意味着光明对于风口产业有更顶层的设计、更前瞻的谋划、更高端的站位、更优质的资源匹配、更合理的科研管理机制等。

近年来,光明科学城围绕信息、生命、新材料三大学科领域前沿方向,先行布局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1个前沿交叉研究平台、2所省级重点实验室、2所研究型高校共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其中,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设施将于今年投入使用;超算二期、“鹏城云脑Ⅲ”已开工建设;医学影像、特殊环境材料等设施将于今年启动建设,创新资源和创新载体进一步集聚。目前,深圳医学科学院正式挂牌成立,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实现高水平运行。

\

高站位释放了蓬勃向上的科技力量。当前,光明以最大力度建设大设施、汇聚大院校、运营大平台、吸引大学者,展现出强大“磁吸力”:大科学转置、科研机构对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的吸力效应逐步显现,20余支院士团队汇聚,超5400名科研人才奔赴而来,今年前三季度超700家企业加入光明“朋友圈”……

实际上,不只是高站位,国家战略赋予光明科学城的另一层内涵是先行先试。据业内分析,作为国家定位先行启动区,光明科学城传承了深圳“敢为人先”的DNA,这意味着包括重大导向的政策举措、科研模式探索、国际化元素等,都有了更多敢闯敢试的空间。正因为如此,国内第一个自由电子、大湾区乃至中国的第一个合成生物和脑设施都最早在此布棋。早在2019年1月,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作为深圳市首批基础研究机构落户科学城,折射出光明对于大健康风口的洞见。

此外,新型科研管理体制,正在培育光明科学城的创新生态。今年6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国内首部科学城专项法规。《条例》立足光明科学城建设发展实际需要,在治理结构和运营机制、国土规划和用地管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人才环境和金融支撑等重要领域,提出一系列创新制度安排,不但为光明科学城建设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示范经验。  

可以说,背靠国家战略,光明科学城这块“金字招牌”将优秀人才、科技载体、科创企业源源不断汇聚,推动原始创新持续涌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蝶变,沿着“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阔步向前。

解码2:“家底”厚

聚合产业势能,磨砺“钢筋铁骨”

能够站上新风口、铸就新优势,光明的另一个禀赋是厚实的产业“家底”。现在,光明形成了老牌企业深耕厚积、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百花齐放、专业园区生态赋能、产业联盟“合纵连横”的整体格局,各大产业集群加速崛起,并形成产业聚合的“化学反应”,在大湾区产业地图里点亮了“风景独美”的光明名片。

从国家战略到深圳蓝图,光明再次迎来机会窗。去年6月,深圳市发布“20+8”产业政策,光明重点推动“8+5”产业集群发展,打造超高清视频显示、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智能传感器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及合成生物、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等五大未来产业集群。

“医”字当头。作为战略新兴产业,生物医药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而光明的生物医药其实早有根基:创建于1985年的卫光生物已发展成为国内血浆综合利用率高、产品种类齐全、研发实力雄厚的血液制品头部企业;成立于1992年的康泰生物,30多年来专注于人用疫苗,是华南地区首个上市疫苗企业。今年10月,卫光生命科学园(二期)开园仪式启动,总建筑面积约为30万平方米。用卫光生物董事长张战的话来说,“将实现创新平台、产业、人才的集聚,要做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聚发展的高地”。现在,光明区已形成以医药、医疗器械与精准医疗为主的上中下游完整产业链条,并集聚一批大科学装置以及深圳医学科学院、深圳湾实验室等平台载体。

值得留意的是,在2023深圳国际高性能医疗器械展开幕式上,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国药集团与GE医疗签约合作,将在光明区共同建设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先进制造基地。500强的加盟,也佐证了光明的产业功底。

来自龙头、骨干企业的“头雁效应”,同样是光明产业的“解码密匙”:以迈瑞科技、帝迈等为龙头骨干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赛道,去年总产值位列全市第一,约占全市比重30%。到2025年产值规模有望突破700亿元,初步形成独具核心竞争力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经济圈层。

新材料赛道同样可圈可点。喝杯咖啡的功夫,充电续航400公里——在2023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上,来自深圳光明的欣旺达动力大放异彩。这是一家深耕新材料领域的企业,近年来抢抓新能源汽车增长机遇,一路成长为全球动力电池领域的佼佼者。目前,光明区已集聚了贝特瑞、欣旺达等一批新材料“尖兵”,产值在全市各区排名第一。

\

智能传感器产业也是光明的产业名片,汇聚了接近深圳全市四分之一的企业。不久的将来,光明将成为深圳最大的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

厚积薄发之下,优势产业在光明全力开跑,聚合势能,构筑起护城河。数字显示,光明目前拥有百亿级企业12家、上市公司32家、国高企业191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51家,超高清视频显示、新材料产业集群早已跻身“千亿级俱乐部”。从“尖兵企业”到“尖刀产业”,光明磨砺了韧性十足、链条齐备的“钢筋铁骨”,必然更好地迎接风口。

解码3:转化快

锚定未来赛道,绽放“产业之果”

想象有一天,无需动身,通过一根线缆连接大脑,就能肆意地在数字世界里遨游;对于因疾病失去光明的残障人士来说,还有机会看见多彩世界……这项被称作“脑机接口”的技术,点亮我们的未来的无限可能。光明,正是脑科学、合成生物这种未来风口产业的“深水港湾”,更是“科研之花”结出“产业之果”的创新高地。

当前,合成生物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争抢的主战场之一,也是光明重点布局的“8+5”未来产业之一。对于这类前沿风口,如何让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课题。

时间追溯到2020年初。彼时,聚焦合成生物的赛桥生物刚刚成立,它的第一款产品上市一年实现产值8千万,成为“沿途下蛋”的独特样本,赛桥生物也由此成为国内细胞与基因治疗仪器设备头部企业。实际上,“沿途下蛋”是对“科研—转化—产业”创新过程的形象比喻。依托国内首个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光明科学城前瞻布局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为合成生物初创企业提供一站式共享实验平台及智库支撑,建立全链条企业培育模式,架起了科研与产业双向融合发展之桥。这一模式在2021年被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广的47条深圳创新经验之一。

“深圳光明科学城在全国合成生物学领域的领先地位,归功于各方面的率先布局,助力深圳光明打造一个全球合成生物学的科研与产业高地。”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主任罗巍认为。

\

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机制,也在光明其他产业开花结果。以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为例,这是未来产业的另一座“高峰”。目前,脑科学企业已不断在光明集聚,依托深圳市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目前已引导50家、总估值超100亿元的脑科学关联企业落地成势,并点燃千亿级产业成果转化的新引擎。

在光明科学城,从“1”到“10”再到“N”的时间周期被不断缩短,一条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市场化之路正越走越宽。按照规划,光明区将“沿途下蛋”推动创新与产业转化深度融合,促进生命科学、新材料、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聚集,为现代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行业报告显示,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处于扩张期,5—10年内有望实现倍数级增长。放眼全国,北京、江苏、宁波等地纷纷出台政策措施,发布未来产业相关政策文件超30份。对此,业内人士提醒,发展未来产业是一场考验耐心、高手林立的“马拉松”,光明更需要保持定力,深耕“大生命科学”赛道,加速科研转化模式创新,打好“组合拳”抢占制高点。

解码4:机制新

探索开放创新,构筑共享生态

坐标光明茅洲河畔,脑创中心。

“我们的平台型技术可以帮助国内基因治疗药物研发。目前国外基因治疗的药物非常昂贵,通过我们的技术赋能,未来将极大降低成本,造福人民生命健康。”布林凯斯CEO冯魏巍如是表明心迹。在这里,集聚很多像布林凯斯这样的前沿领域初创企业。企业与科研机构交错布局、试验设备共享、企业家与科学家随时交流碰撞火花……孕育了一种“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的新兴产业生态。

\

据观察,崛起中的光明科学城是一个开放、共享、协同的“创新共同体”。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将全部面向全球科研机构、企业、个人开放共享,为国内外科研工作者提供大型科研物质条件。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多个载体既与科学界共享,也对产业界和个人开放,为企业联动科研院校、共建创新联合体、攻坚关键技术提供大型科研物质条件。

“搞创新不能闭门造车,科技创新一日千里。我们与高校、科研机构、产业链合作伙伴开放合作,优势互补,联合创新,共担风险,共享成果,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欣旺达动力中央研究院院长徐中领对于“开放共享”理念深有体会。

开放共享,不只是机制,也是空间。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科学城高度重视与港澳创新资源协同配合。国务院近期印发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光明科学城与河套深圳园区、香港科学园等创新节点形成“半小时科研圈”。此举将充分发挥光明科学城科创资源集中和产业空间集聚的优势,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优质连片产业空间吸引项目落地,形成与河套合作区高质量协作、互补性发展格局。

剑指世界一流科学城,开放共享的机制构筑了集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创业者的创新共同体,也加速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迈向全球顶级科创湾区,未来发展值得期许。

解码5:协同多

实践“有为政府”,释放“向心引力”

好风凭借力。但是,光明“向心力”背后,还有光明区探索“有为政府”的实践之路,为科学之城带来了多方协同保障。

“没有强大的金融,就没有科技强国和产业强国。”在日前刚落幕的光明科技金融大会上,已有三只子基金启动,其中第一批两只基金已完成遴选:深圳市智能传感器产业基金规模50亿元,100%投资于智能传感器领域;深圳市合成生物产业基金规模15亿元,100%投资于合成生物领域。此外,100亿的光明科学城母基金和国开行100亿的基金已经落地。

作为光明的新地标,科技金融大厦变身为科技服务的“贴心大管家”。其中,光明国际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可提供法务、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金融、甚至猎头、人才港等一站式服务。

孵化器也成为产业“新物种”。目前,深圳市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孵化了40家企业,深圳市工程生物创新中心孵化了30多家企业,光明还在谋划新材料和信息领域的孵化器。 

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引擎”,更是光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核心所在。目前,光明科学城打造“才享光明”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吸引更多人才与光明科学城“双向奔赴”。在产业空间方面,深圳布局的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中,光明占据四个,为企业创新提供有力的保障。

为加速产业集聚,光明陆续出台“8+5”产业发展支撑政策,重点从全产业链优质企业落户、重大科技创新研发转化等五大方面给予更大力度专项支持。当下,光明区政策、科研、高校、产业、生态、营商、人文要素集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为基础研究、科技创新、科研转化源源不断提供新动能。

迎“风”起舞的背后,是光明“国家战略+基础研究+政策护航+产业集聚+开放共享+成果产业化+人才支撑”等全流程产业链生态的厚积薄发。

对于光明而言,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驱动引擎,更是光明加速推进世界一流科学城建设、拥抱时代风口、铸就发展优势必然选择。因此,光明的产业风口里,折射更高的站位和眼界,也潜藏了更多能量与责任。探照未来征途,御“风”而行的光明,必将持续奔赴星辰大海。

来源:深圳光明

原标题《激发向“新”动能,深圳光明科学城如何御“风”而行》

深圳招商网
深圳招商网
深圳招商网